彭健教授到猪场调研
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猪肉价格居高不下,复产迫在眉睫。母猪作为养猪企业的生产资料,成为复产的关键之一。
近日,我院“畜禽现代化饲养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组在母猪精准饲养技术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通过与自主创新的种猪大数据分析体系的整合,构建了母猪精准饲养体系,并创制了新型功能性纤维饲料,在与全国多家农牧龙头企业合作中,明显提高了存栏母猪有效产量。
全方位关照“猪妈妈” 创制了新型功能性纤维产品
“我们研究生微信群名,就叫‘公公婆婆和宝宝’。”我院教授彭健口中的“婆婆”,就是她从事科研30年之久的工作对象——母猪,而“公公”和“宝宝”就是与其最息息相关的公猪和猪仔。
中国生猪产量占全球的一半,但母猪生产水平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彭健教授指出,在解决我国养猪企业母猪繁殖性能低下的问题时,一直存在着重泌乳轻妊娠、重技术轻机制和重经验轻数据的突出倾向,母猪繁殖性能低下的问题长期未能获得突破性进展。
母猪生产性能水平的高低,通常用“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PSY)指标来衡量。彭健教授介绍,在这个指标上,养猪业最发达的国家,如丹麦已经达到32头,而我国仅为18.7头。“这意味着,我国饲养2头母猪所生产的断奶仔猪跟丹麦饲养1头的生产力接近。”
提高母猪性能,突破口在哪里?“‘公公婆婆和宝宝’,要全面关照,一个也不能少。”彭健教授笑着解答说,和人一样,要提高产仔数的同时保证断奶后身体健康,需要在母猪妊娠-泌乳-断奶发情的全繁殖周期中全方位地关照母猪。
彭健教授领导的项目组,运用饲料营养学、遗传育种学、微生物组学和分子生物学以及大数据分析等多学科研究手段,阐明了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关键机制,确定关键调控靶标。并在此基础上,创制了新型母猪功能性纤维产品,建立了“测膘调料精准饲喂”技术。通过与自主创新的种猪大数据分析体系的整合,构建了母猪精准饲养体系。
如何利用大数据养猪、母猪孕期如何吃得健康、公猪血统基因如何选育、“猪宝宝”怎样长得又好又快?“该技术体系以提高围产期胰岛素敏感性为目标,以控制妊娠期膘情和调控肠道菌群为靶标,以动态测膘调料技术和功能性纤维应用技术为手段,建立了满足不同性能母猪的需求的营养精准供应方案。”彭健教授介绍,并通过大数据驱动的饲养管理,全面提高了初生健仔数、断奶合格数、断奶配怀率和分娩率,实现了母猪年生产力的提高。
母猪繁殖效率显著提升 助力生猪养殖复产
项目组到北京一家农业企业调研
目前,该成果已在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德康农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广应用,应用单位的母猪数量超过80万头。到2018年,成果推广和应用企业的PSY平均提高到27.6头,近2年累积新增利润15.4亿元。
彭健教授算了笔账,以四川德康为例,该企业27个规模化猪场存栏母猪超过10万头,执行“母猪精准饲养”项目7个月,多提供了10万头断奶仔猪,仅仅按照每头获利1000元计算,直接经济效益增加1亿元。
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能繁母猪数量显著降低,生猪养殖复产迫在眉睫。“通过科学养殖,显著提高母猪的繁殖效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彭健感慨,近来猪肉价格高涨,网上有很多调侃吃不起猪肉的段子,作为畜牧人,却一点也笑不起来。“内心很沉重。”
“我们不仅是科学家,更是养猪人。”对猪进行了30余年的安博·体育(China)官方网站,彭健说,“文章发了一百多篇,专利拿了好多个,可是这还远远不够,我们更需要把科技应用到产业上,真正促进产业发展。”
为了推广成果,每年彭健都会带着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到全国各个猪场调研、驻扎、培训。“研究人员经常在新疆戈壁滩上一住就是半个月,手把手教饲养员怎么测膘、如何饲养。”彭健介绍,全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运用课题组的技术,在“非洲猪瘟”后时代,有效加快了复产进程。
在近日中国农村技术开放中心组织的十三五重点项目进展会上,该项目成果被选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安全高效养殖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的重点成果之一,是“非洲猪瘟防控与复产综合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由彭健教授专著的《母猪营养代谢与精准饲养》一书也即将正式发行。“10月底一经发布,就引起了行业的反响,已经提前征订了超过2800本,这在专业专著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说明也是行业亟需的技术。”彭健说。
“猪粮安天下,养好猪,让其发挥最大能效,是我们农业科研人的职责所在。”彭健教授说,下一步,将“宝宝”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研究如何实现“母子一体化”,让营养更好传递,使“宝宝”长得更快更好更健康。(周雯 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