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靖宇)5月8日上午,第38期“创新、创造、创业”高端论坛暨120周年校庆系列安博·体育(China)官方网站在农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B座103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教授作了题为“大熊猫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报告,报告会由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院长曹胜波教授主持。
魏辅文首先介绍了保护生物学的概念及大熊猫的种群历史,包括大熊猫对特化食物竹子在形态、生态、行为、生理、遗传和基因组上的适应性进化等科学问题。他指出大熊猫的演化历史悠久,从中新世的始熊猫到全新世的现生大熊猫,是演化生物学和适应性进化研究的理想模型。其研究团队通过大熊猫分布区内的各处野外观察站记录野外大熊猫的生活,探索大熊猫的濒危机制、适应性演化机制及目前的威胁对大熊猫生存的影响,从而达到科学保护大熊猫的目的。
接下来魏辅文从大熊猫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种群遗传结构及种群分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个方面讲述了大熊猫的濒危过程及原因,指出人类进行的森林砍伐、农业开垦、战争等对大熊猫的种群数量下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魏辅文还详细介绍了大熊猫伪拇指形成和竹子中必须营养物质有效利用的遗传机制,解释了大小熊猫向其独特生活方式趋同演化的原因。魏辅文指出大熊猫的生理适应包括异常低的日能量消耗率(DEE),野生和圈养熊猫平均5.2 MJ/d,与预测相比仅为37.7%,比考拉(69%)低,与树懒(36%)相似,与其他哺乳动物比,相对较小的大脑、肝脏和脾脏可能降低了对能量的需求;并且,野生大熊猫每日活动占49%,比其他熊等动物低;大熊猫的DUOX2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甲状腺素T4和T3量非常低,其中T4水平是其他动物的46.9%, T3是64.0%,比冬眠的黑熊还低。从形态、行为、生理和遗传等多层面系统揭示了大熊猫维持低能量代谢以适应竹子的机制。
最后魏辅文说到通过研究发现,大熊猫具有较高的繁殖率和遗传多样性,种群稳定增长,未走到演化尽头,仍具有演化潜力。根据大熊猫保护生物学研究成果及大熊猫保护成效,世界自然联盟(IUCN)已将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等级,标志中国大熊猫保护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树立了成功的范例。并提出对大熊猫的科学保护措施,包括关注遗传种群遗传结构、关注放归大熊猫的性别、关注原始林的保护和管理及建立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和检测新方法。
在提问环节中,在座师生与魏辅文踊跃交流,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审核人:赵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