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2023 年第九届湖北省“长江学子”开拓创新类获得者,我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系分子育种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基础兽医学系兽药残留与食品安全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先后师从李长春教授与彭大鹏教授。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和会议中累计发表高质量文章10篇,其中以独立第一作者发表5篇中英文文章。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甲等学业奖学金及其他各类校级奖项十余项。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当第九届“长江学子”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评选开始时,李龙在学院的鼓励和推荐下报名参加了此次评选。在得知结果后,他感到开心与激动。“参与此次活动的初衷是希望向全省各大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学习,以检验自身水平,从而取长补短。”他说,“能获此殊荣,不仅是对我硕博阶段学习成果的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今后我将会更加努力,不辜负这份荣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众多荣誉的背后是李龙日复一日的钻坚研微。回顾自己的科研道路,李龙说:“科研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实验失败是家常便饭。”当遇到实验结果不尽人意、实验进度停滞不前,整个人陷入一种不断重复的死循环时,“我常常会停掉实验,去打一场球赛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放松自己,调整好心态之后再去思考实验问题。”他说,“同时我经常请教学院内比较有经验的老师,比如彭贵青老师,周红波老师,张安定老师,金卉老师等等,他们的热心解答与有效方案给予了我诸多启发与帮助。我认为,科研切忌一味埋头苦干。”
从刚进入实验室的科研小白,成长为拥有不少学术成果的“长江学子”,李龙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走好科研的每一步。
常学常新,常思常进
在问及研究生期间如何做好学习规划时,李龙表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彭大鹏教授曾教导他,做事早规划,遇事不推诿,行事不马虎。他强调:“在研究生阶段,应尽早开始自己的课题,了解相关内容,积极主动地跟着师兄师姐学习相关实验技巧。”此外,他在分享经验时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多看文献,主动学习,夯实基础知识,从文献中学习新的思路与方法;二是要做好实验记录,勤做总结,学在前思在后,学中有思,思中有学,才会获得更多;三是要多与同门或老师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在交流中常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遇到问题时应多请教有经验的人,这是解决问题的必胜法宝。
正是李龙的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请教,让他不断成长蜕变,终取得水到渠成的进步与收获。
初心如磐,笃行致远
李龙的七年硕博生涯中,坎坷与荣誉并存。是什么支撑着他一路走来?是“初心”。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李龙怀揣赤子之心,担当时代之责任。他表示:“身为党员,我将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积极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疫情期间,他积极宣传国家的防疫政策,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接种疫苗,组织课题组的师弟师妹积极配合学校的核酸检测工作。在宿舍封控隔离时,李龙主动担任志愿者负责人,负责物资转运、发放及废弃物处理等艰苦工作,荣获学校“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优秀志愿者”称号。
身为一名牧医人,李龙秉承科研之心,为行业发展添砖加瓦。硕士期间,他首次探明了新型长链非编码RNA调控猪肌肉发育的分子机制,为我国种猪遗传改良、精准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而在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时,他首次成功开发出特异性识别动物源食品中多类兽药的优质抗体材料,研制出快速免疫检测试剂盒和产品,为有效监控食品中的有害残留提供有力武器。“科研的意义并不在于发表了多少文章,而在于通过科研的系统训练,培养独立思考、凝练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当面对国家的重大需求时,我们要学以致用,运用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畜牧兽医产业,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并提升专业上的国际话语权。”他如是说。
成为“榜样”的进阶之路,从来都不曾平坦,一路布满荆棘与艰险。而李龙凭着一份担当,一份坚持,一份热爱,紧跟时代,奋发有为,做勇立潮头的当代青年,迸发出闪耀的青春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