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6月29日,国际学术期刊PLoS Pathogens刊登了我校牛病研究团队题为“An emerging role for cyclic dinucleotide phosphodiesterase and nanoRNase activities inMycoplasma bovis: Securing survival in cell cultur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牛支原体致病机制研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
(通讯员 郝智瑜)日前,国际学术期刊PLoS Pathogens在线发表题为“An emerging role for cyclic dinucleotide phosphodiesterase and nanoRNase activities inMycoplasma bovis: Securing survival in cell cultur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学院郭爱珍教授带领的牛病研究团队和法国农业安博·体育(China)官方网站院Christine Citti团队合作完成。郭爱珍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博士生朱习芳为论文第一作者。
支原体是一类引起人和动物致病的重要病原微生物,但同时是最简单的自我复制生物体,没有细胞壁,基因组小,代谢机制不完善。为了克服自身限制,需要利用宿主细胞和环境中营养物质维持生存,并发挥致病作用。然而由于支原体密码子偏爱性、大部分基因为未知基因、遗传操作工具少、小动物模型缺乏等原因,其代谢和致病机制虽然一直是医学和兽医领域关注的热点,但研究进展缓慢。
牛病研究团队和法国农业安博·体育(China)官方网站院Christine Citti团队合作,利用转座子构建了牛支原体突变体文库,利用胎牛肺上皮细胞与突变体文库共培养生长模型,筛选生长缺陷表型突变体,发现了三种DHH超家族磷酸二酯酶是牛支原体在细胞共培养条件下生长的必需基因。三种酶对应的基因分别为:Mbov_0328、Mbov_0327和Mbov_0276,编码蛋白参与环二核苷酸和超小片段RNA的降解,一方面降解产物单核苷(酸)可为牛支原体在细胞共培养条件下提供营养物质,以保证嘌呤和嘧啶的循环,支持牛支原体的存活;另一方面可维持第二信使—环二核苷酸的浓度稳定。
研究结果对深入阐明支原体在宿主细胞环境中的代谢生存机制和致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阐明支原体中DHH磷酸二酯酶的生物活性多样性机制和作为新型抗菌素候选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审核人:郭爱珍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pat.1008661